1. <acronym id="dmxto"><nav id="dmxto"><address id="dmxto"></address></nav></acronym>
        <tr id="dmxto"><label id="dmxto"></label></tr><acronym id="dmxto"><meter id="dmxto"><address id="dmxto"></address></meter></acronym>
          <table id="dmxto"><strike id="dmxto"></strike></table>
          <pre id="dmxto"></pre><table id="dmxto"></table><big id="dmxto"></big>

            • 1
            • 2
            • 3
            企业展台
            通知公告
            丝绸文化
            人物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展台 > 人物访谈
            蜀绣+科技 曾是下岗女工的她45年传承一门手艺

            设计、勾稿、上绷、配线、刺绣、装裱......细若发丝的蚕丝线,一百三十余种绣艺针法。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历史悠久,东晋以来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以色彩细腻明快,针脚细密精美闻名。

            非遗传承给人们最直观的感觉是“老”和“旧”,但在科技手段的赋能之下,非遗也能秒变为“新风尚”。

            当蜀绣与手机像素碰撞,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近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孟德芝参与了手机厂商发起的复刻蜀绣名作《熊猫》的活动,她用自己的方法将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的蜀绣展现在了大众面前。

            蜀绣+科技,来自针尖上的探索

            “一直都想知道蜀绣是什么样的!”“蜀绣针法竟然可以这样出神入化。”“国粹结合科技,这方式很新颖。”放大手机像素、复刻蜀绣名作《熊猫》的活动一经推出便引来网友热议。顺滑透光的彩丝上,卧坐了一只懒洋洋的大熊猫,这是蜀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熊猫》。

            晕针、铺针、滚针……从穿针到引线,从针脚到针尾。活动中,绣师们将最细腻的心思“放”进了针线里,灵活的手指往来穿梭,让人眼花缭乱。

            “这虽然只是一个蜀绣表演,但能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到蜀绣,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孟德芝作为本次活动的蜀绣指导老师,参与活动的初衷是想通过蜀绣与科技跨界联动,更好的传承、推广这一门技艺。

            “蜀绣历史悠久,用绣针引彩线,千针万线可以形成一幅美轮美奂的锦绣画卷。可惜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走进绣房,学习、传承这一门技艺。”作为非遗传承人的孟德芝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传承这一门技艺。

            出生于蜀绣世家,她从小就热爱蜀绣

            孟德芝对蜀绣的热爱源于家庭的熏陶。1961年,孟德芝出生在了一个蜀绣世家。她的外婆唐正英是民间绣女,母亲包世群是成都蜀绣厂的高级绣工。孟德芝小时候最熟悉的场景,就是母亲每天坐在木制绷架旁进行刺绣。

            “看得多了,就想动手尝试,能简单地绣上几针。”对于孟德芝来说,那枚小小的绣针十分神奇。她着迷于绣针在绣布间上下穿梭,来回跳动时的“姿态”,经常搬着自己的小板凳,看着母亲指间的绣针在空中飞舞的影子。“飞针走线,就能绣出不一样的花纹来,而且样样都十分精美。”

            1979年,孟德芝成为成都蜀绣厂的一名新绣工,师从当时蜀绣界著名的大师肖福兴,全面学习蜀绣技艺。“学习蜀绣,打基础需要两年;达到中上水平,至少要五到十年。”

            蜀绣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其针法更是五花八门,如浑厚绵延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美巧妙的双面绣,以及齐针、铺针、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同一件绣品就可能采用多种针法交错结合使用,复杂多变。

            “学习一门技艺其实不容易。”作为年轻的绣娘,刚开始学习蜀绣,手被扎破是常事。孟德芝回忆,初学蜀绣时的条件比较艰苦。炎炎夏日,为了防止自己的汗水流淌在绣布上,她经常得准备一根毛巾,绣几针擦一次汗;到了冬季,手又会被冻得僵硬、麻木,捏不住绣针的同时还容易将手扎流血。

            但因为热爱,孟德芝一门心思“扑”在蜀绣上。刻苦的学习让她的刺绣技艺突飞猛进,成为同批绣工中的佼佼者。孟德芝刺绣的第二件作品,获得新绣工绣艺比赛的一等奖;她参与制作的绣品两度“入驻”人民大会堂。

            1981年,孟德芝参与了大型双面绣《芙蓉鲤鱼》蜀绣的绣制工作。这件艺术品绣成后,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至今。2012年,她又带领团队,耗时109天,绣制了长7.5米、高3.4米的《秋色高原》。这幅绣品作为四大名绣的新代表作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遇变故,她从下岗女工“逆袭”为国家级大师

            辉煌的背后是风雨。2005年,成都蜀绣厂关闭,孟德芝下岗了。

            “老天饿不死手艺人。”为了生活,已经40岁的孟德芝租了一个8平方米的门面开始创业,招收愿意学习蜀绣的学生。冬天,由于绣房过小,孟德芝和学员们每天在露天的院子里,头包围巾,脚踏电热垫,坚持制作蜀绣作品。

            为了宣传蜀绣,孟德芝曾扛着绷子走十几里的山路参加表演活动;为了联系业务,她骑自行车,穿梭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为了按时完成第一批订单“太阳神鸟”的刺绣,她和学生们连续一个月工作到深夜……2006年,在政府的帮扶下,孟德芝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以及绣工培训基地,还解决了100余名下岗女工、失地农民和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

            创业路上,孟德芝对蜀绣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也从未止步。她制作的蜀绣精品达几百幅,代表作中单面绣《蜀宫乐伎》,双面绣《芙蓉鲤鱼》《长毛狗》《荷花猫鱼》,异色绣《荷花鲤鱼》,异形绣《文君听琴》等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大奖。

            “蜀绣中,双面异形异色绣无疑是最高难的表现形式。”2011年,孟德芝创作的《荷花鲤鱼》采用了双面异色异形绣,绣品中荷花、荷叶使用的是双面绣针法,3条正反变色的鲤鱼采用双面异色绣针法。2012年,她凭借该作品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蜀绣传承遇“冷”,新鲜血液是关键

            然而,蜀绣的传承和发展,一直是业界难题。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省绣工约1万5千人,熟练的绣工不到150人,其中能绣制精品的只有半数,且年龄日趋老化。现有国大师3位;省大师51位;市大师约80位。

            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郝淑萍从事蜀绣这一行已有60余年了。75岁的她至今仍然捏着手里的那根针,做着传承工作。“很多老艺人已相继退休,目前,蜀绣面临后继乏人和优秀人才流失的问题。”郝淑萍告诉记者,最初学习蜀绣的部分人已不再从事蜀绣工作。师徒传承的学徒能坚持两、三年的居多,真正能坚持十年以上的凤毛麟角。“蜀绣虽列四大名绣之一,但许多四川人都不知道什么是蜀绣。不少大师们带徒成本高:没有自己的场地;还要给学员发工资。此外,蜀绣还面临绣品销路窄、销售量低的问题。绝大多数大师没有创新能力(没有创意团队),作品的制作始终停留在老旧工艺品的制作阶段,得不到市场认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被淘汰。开发新一代的蜀绣新品、精品、创意作品,才能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不少人认为掌握了蜀绣技术就能挣钱,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低档刺绣品没有销路,高档刺绣品的制作又需要时间的积累。特别是‘异色异形绣’,在蜀绣艺术品中的市场需求量是最大的,但成都真正能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很少。这就出现了断层现象。”谈起收徒,孟德芝也有些担心。从艺以来,她招收了上百余名学生,但坚持一直做蜀绣的人却很少。

            徒弟岳亚玲从2005年孟德芝开班后,就一直跟着她学习,至今已有15年了。“能像岳亚玲那样坚持下来的人太少,很多年轻人都有些浮躁,但学习蜀绣又需要一个人最大的耐性。”

            如今,为了传承这一门技艺,孟德芝着手与高校合作,通过授课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并爱上蜀绣这一门技艺。“要让蜀绣传承得更好,应该结合学校的艺术类教育,为学生打好创作基础,为蜀绣将来的创新发展创造条件。”

            除此之外,孟德芝还打造了文殊坊、黄忠社区、郫县团结镇和绵竹等传承基地,“不收报名费,希望有人来学。”目前,孟德芝所带的徒弟中已有4位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6位成都市工艺美术大师。

            创新合作,让蜀绣走向国际

            孟德芝的儿子龙超去年回到成都时,见母亲年纪越来越大,却仍然坚持传承蜀绣技艺。他深受触动,下定决心留在成都,接续母亲的事业,把自己关于产品推广、公司运营、品牌营销等相关现代化理念融入到蜀绣中,让这门手艺为更多人所知和认可。

            辞掉工作后,龙超开始系统地学习蜀绣以及相关文化。对于传承蜀绣,龙超有自己的想法。这一年来,他把蜀绣的特质总结出来,进行了一些文创产品的创新研究。“蜀绣需要重新回归生活,被更多人喜爱和接受,而不是放在博物馆里展览。”

            传统的蜀绣作品,刺绣时间长、价格高,很难有好的销量。考虑到这一点,龙超和孟德芝一起设计了旗袍、扇子、挂坠和挎包等,价格比较平民化,推出后很受顾客欢迎。

            “蜀绣要想走得更远,占领国际市场才是发展的目标。”近年来,孟德芝多次代表蜀绣技艺人员赴瑞士、法国、德国、韩国、美国、韩国、以色列等国表演刺绣技艺,进行文化交流。去年,她还与国际品牌宝格丽合作,将蜀绣运用在了产品制作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蜀绣与时尚也有了更多结合的可能,传统文化也能散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毕竟,经典永不过时。”

            [!--pape.url--]
            主办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四川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蚕桑丝绸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成都市金仙桥路18号 联系电话:028-87667284 E-mail:scsilk@21cn.com
            Copyright © 2011 四川丝绸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12031489号-1 技术支持:华企资讯
            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青青草原国产毛片|美女本色wwwwwww国产|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三州